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中文 | English

咨询热线: 028-85121781

医药新闻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医药新闻 > 医药学术 机体免疫之免疫与疾病
机体免疫之免疫与疾病
[ 来源:四川九章生物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4-08-12 16:47:54  责任编辑:  浏览次 ]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95%的疾病跟免疫力低下有关,人体免疫力提高10%癌症发生率将会降低45%,肝炎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将会降低52%,感冒发生率降低66%,身体状态处轻9岁。

 

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抵抗外源性微生物的侵袭。由于各人的遗传背景不同,微生物对人体的感染有个体差异;由于各人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对同一种微生物的感染,不同个体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例如,亚洲黄色人种是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而欧美白色人种则不易感染;在易感的黄色人种中,生活在同一高危环境中(如父母一方为病毒复制期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成员,有的会感染病毒,而有的则不能被感染;有的感染病毒后仅会成为病毒终生携带者,而有的感染者则会罹患相关肝病。感染微生物后的个体反应及康复情况主要依赖于个体免疫系统的状态,一般情况下,身体强健、免疫系统功能完善的人抵抗微生物的能力更强,感染以后的恢复也比较快。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识别是有记忆特征的,如果一个人感染过某种致病微生物并且得以康复,免疫系统就会对这种微生物形成记忆,当再次遇到同一类的致病微生物,免疫系统能够快速启动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侵入机体的微生物清除,更有效地保护机体。记忆保存的时间跟微生物的种类有关,有的只会形成短期记忆,有的则会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记忆状态。如,急性乙型肝炎康复后的个体一般不会再感染同一类型的乙肝;而普通感冒康复后则只能在短期内不会再发生感冒。正是基于免疫系统对微生物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点,科学家研制出针对不同微生物的疫苗,通过预先注射疫苗来预先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获得特异的、长久的抵抗某种特定微生物的能力,进而达到预防感染性疾病发生的目的。

1980年,WHO宣布天花在世界上的消灭是人类利用疫苗进行主动免疫预防疾病最成功的实例。通过注射疫苗调动机体的主动防御系统,人们已经能够有效地预防一系列的感染性疾病,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针对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微生物的疫苗研制是目前全世界免疫学家正在努力攻克的难题。免疫系统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对肿瘤的监视作用。肿瘤是由于外界环境中的化学因素(如农药,化工污染物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放射线等),生物因素(如病毒等)持续性地接触机体,引起机体细胞遗传物质的突变,致使某些体细胞出现生长失控所致。由于肿瘤细胞会产生出一些不同于机体正常组织的成份,因此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区别正常组织和肿瘤,并能及时杀灭突变的肿瘤细胞。如果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如感染HIV),机体发生肿瘤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一旦肿瘤长到一定程度,肿瘤的某些分泌成分会反过来抑制免疫系统,形成恶性循环。肿瘤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突变细胞突破免疫系统监视的结果。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针对肿瘤的“免疫细胞过继回输”疗法。主要过程是,先通过手术或放射线将大的肿瘤组织切除或杀灭,减轻肿瘤对机体的过度损害,然后将机体的外周血免疫细胞取出来在实验室里进行大量扩增和活化,再回输给病人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免疫细胞过继回输疗法已经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法。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是制备“肿瘤疫苗”,通过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方法将肿瘤中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的成份制备出来,给肿瘤患者注射以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的能力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免疫反应会得到非常精确的调控;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反应过度或出现反应偏差,攻击机体的自身成份,造成自身免疫病。常见的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肠病等等,种类繁多。如红斑狼疮,是机体出现针对自身细胞核成份产生出大量的抗体,诱发免疫系统攻击全身多种细胞,造成心、脑、肾、肺和皮肤等多种器官损害;急性重症肝炎是免疫系统在清除肝炎病毒的过程中把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也进行攻击,造成肝脏在几个小时内发生坏死。针对自身免疫病的治疗策略就是免疫抑制治疗,把免疫系统的反应性调低来减轻损害,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各不相同,基础研究尚不深入,这是目前自身免疫病无法根治的主要原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治有待基础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论突破。

 

免疫性疾病分类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

 

由于基因变异所致编码的蛋白质功能丧失, 发生免疫功能缺陷者, 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虽然PID 的病因复杂故其临床表现也极为复杂, 但其共同的表现均为反复或慢性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 其次为消化道和皮肤感染; 也可发展为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和脓毒血症。感染病原体因PID 不同而不同, 共同的特点为毒性较低的机会细菌。特殊的免疫缺陷也可有特殊的致病菌, 如白细胞介素12 ( IL12) 和IFN-γ 缺陷时, 易发生分支杆菌感染。PID 病儿发生肿瘤( 特别是淋巴系统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率较正常人群高是数十至百倍。根据国际多中心研究, PID 的发病率约为1: 10 000, 据此推论, 我国每年有2000 万至3000万活产儿患PID。因此人群中该病并不少见。测定四唑氮蓝染料实验可了解其吞噬和氧化杀菌功能。T细胞和B细胞联合缺陷在PID 中占10 %左右。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 < 1x109 / L) 和CD+3细胞( < 50 %) , 以及迟发皮肤试验阴性提示T 细胞缺陷。PID 治疗可分为替代治疗, 如IVIG 等和免疫重建治疗, 如干细胞移植( 骨髓,肝脏,脐血和外周血) 和基因治疗(腺苷脱氨酶缺乏和慢性肉芽肿病的基因治疗已用于临床)。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

 

由于出生后环境因素损伤免疫功能, 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发生反复感染。儿童时期最常见的SID 是营养紊乱, 如维生素A,微量元素锌、亚铁临床缺乏和肥胖症。纠正营养紊乱后, 免疫功能即可恢复正常。一些原发疾病常伴有免疫功能缺陷, 如感染( HIV感染)、肿瘤、肾病综合征、肠吸收不良和外伤等。新生儿和老年期免疫功能也明显低下是易感染的主要原因。

3.炎症性疾病

 

感染中毒性休克, 特别是不可逆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中, 前炎症因子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免疫系统被活化, 产生大量前炎症因子促进其他细胞如内皮细胞等分泌大量更强烈的炎症因子如内皮素等, 促使炎症反应的扩大, 内皮细胞表达多种粘附分子和血小板凝集, 发生循环衰竭和多器官灌注障碍。这类疾病又称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4.感染性疾病

 

感染的过程是病原体入侵宿主激发免疫反应, 将入侵的病原体消灭的过程。因此感染性疾病实际上是免疫反应的临床表现。免疫缺陷时, 易于感染且感染特别严重, 如所谓无反性或难治性结核病多为IL􀀁12 受体基因突变所致。感染也可引起免疫缺陷, 典型的例子,HIV感染所致CD+4 T细胞缺乏, 实际上所有的感染均可致暂时性免疫功能低下。使用疫苗接种技术诱导和强化特异性免疫反应来预防感染性疾病已使天花灭绝, 下一个目标是消灭脊髓灰质炎。

 

5.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等异位性体质易发生Th1 类细胞因子活性下降, 而 h2 类细胞因子活性亢进。如何促使ThO 细胞向Th1 细胞转化, 而不是向Th2 细胞转化, 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DC1 分泌IL-18, IL-12 是诱导Th1 转化的重要因素。为预防过敏性体质的形成, 如何诱导DC1 的活性尤为重要。一旦Th2 优势形成( 即过敏性体质形成) , 很难使其再逆转向Th1。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命早期即胎儿和新生儿期Th2 功能亢进, Th1 功能较差, 这是一种预防母子排斥反应的生理现象。在此阶段接触尽管极微量的致敏原(花粉、尘螨、动物皮毛和被动吸烟等)即能促使Th2 持续活化导致过敏体质发生。

 

6.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反应被抗原激活后, 在消灭抗原的同时, 甚至当抗原已被清除后, 激活的淋巴细胞凋亡延迟, 且将自身组织当作靶抗原予以杀伤, 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这是由于外来抗原与自身抗原存在交叉性(DNA 同源性)。超抗原为大分子蛋白质, 与人类MHC 抗原具有同源性, 可不经APC 递呈而直接刺激T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 硬皮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热等均属此种情况。近来发现许多以往病因不明的疾病, 也被证实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I 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症, 重症肌无力, 川崎病和肾小球肾炎等。还有许多疾病的发病也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X 组织增生症, 白塞综合征, 恶性大疱性红斑等。在一些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的疾病中,可能有些也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7.肿瘤

 

细胞基因突变使基因被活化是发生肿瘤细胞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正常情况下, 癌变细胞能被免疫系统(树突状细胞、Mϕ和CTL)识别和清除。免疫功能缺陷(特别是CT L 和NK 功能不足时) 或癌细胞生物学特性改变以至发生免疫耐受(或称免疫逃逸) , 则肿瘤细胞不能被免疫系统清除, 导致肿瘤的发生, 探索肿瘤细胞和宿主免疫系统各自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以便寻找新的抗肿瘤方法, 如基因修饰肿瘤细胞以改变其生物学行为和触发宿主CTL 功能活性

上一篇:绿原酸的药效研究
【相关资讯】
·Science:破解肠道细菌致癌物colibactin导致DNA损伤机制,有助揭示它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联性 2019-02-25
·Cell子刊:减缓T细胞迁移的HIV蛋白也提高了这种病毒的存活 2019-02-15
·Cancer Res:联合靶向miR-146a和PD-1可增强抗肿瘤免疫有效治疗黑色素瘤 2018-12-25
·科学家阐明大脑中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子机制 2018-12-14
·Nature综述:全球癌症免疫疗法有哪几大趋势 2018-10-31
·Cell Systems:操纵IKZF1基因有望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疗效 2018-08-17
·Nature:重磅级成果!科学家发现关键酶类的错误调节或会诱发白血病和脑癌 2018-08-17
·Neuro Oncology:组合型化学疗法能够显著提升致命性脑癌的治疗效果 2018-08-17